一、历史沿革
1977年恢复高考招生后,当时的水利、林学、农经等系开设了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上机实践是学习程序设计的关键教学环节,而我校学生上机都必须到新疆大学,非常不方便,为了从根本上改善这种局面,1981年7月,时任校领导听取了王焱同志(参加了首届“全国教育系统计算机应用成果交流会”)的汇报,当即决定我校也要装备计算机,在资金不宽裕的情况下,学校自筹资金40万元订购DJS-131小型计算机系统,
1985年,经审定,我校和新疆大学被定为世界银行贷款中国地方大学项目院校(项目涉及全国约60个地方重点院校),我校获得了230万美元世界银行贷款,计算站作为装备点,引进MircroVAXⅡ超级小型机3套和一批微型计算机,学校利用国内配套资金,兴建了中心实验楼,其中计算机专用机房占550平方米,计算机装备条件和机房设施达到我区高校的一流水平,在全国农林院校中处于仅次于部属重点农林院校。时年学校成立新疆八一农学院计算中心。
从1986年起计算中心陆续承担了新疆成人高考,普通高考和高中毕业会考三大教育考试的信息技术服务工作,计算中心从1986年至1997年的十多年间,每年都出色的完成任务,得到上级政府部门和社会广泛的好评。
为了充分发展高校的综合优势,为社会培养信息技术人才,1993年计算中心开始招收“计算机应用”、“会计电算化”和“经济信息管理”成人和普通专科生。1995年,为适应发展,计算中心开始作为学校独立的一个教学单位,计算中心于1997年开始招收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本科学生,
二、办学特色
1.积极开展教学创新、改革工作。2012年对全体教职工进行了“课程设计及教学方法”的培训;2013年在全体教职工中进行了“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的培训;2014年进行了《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改革,将课堂授课教学模式改变成MOOC网上课堂(“Python交互式程序设计导论”)授课。
2.加强特色学科建设。学院紧密围绕教学开展大学生专业实践,创新教育理念,加强特色学科建设,提升学生知识技能和实践动手能力。学院每年组织开展单片机设计大赛,并积极组织、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大赛、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通过专业技能竞赛开拓了学生的眼界,培养了学生专业钻研兴趣,使学生学有所向、学有目标,有效的激发了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
3.积极推进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工作。通过校企合作,先后在乌鲁木齐市金网信息工程有限公司、新疆航天信息股份有限公司、新疆阿尔曼实业有限公司、新疆志诚元创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乌鲁木齐科技信息服务中心及新疆熙菱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等机构建立校外专业实习基地。2010年我院的“农业与农村信息技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成为自治区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三、学院现状
学院在职教职员工67人,专职教师55人,专职实验人员3人。专职教师中博士25人(含在读),硕士29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12人,专职实验人员中高级实验师2人。在校本科生总数1314人,研究生124人。学院设有计算机系、电子系、物联网系、人工智能系。经过近几年的不断建设,建成计算机实验室、物联网工程实验室、人工智能实验室、电子信息实验室和智能农业实验室。现有自治区级农业与农村信息技术教学示范中心1个。
在人才培养方面,学院积极推进教学改革,建立项目驱动教学模式。学院现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一个(物联网工程专业2021年入选),国家级一流课程2门,自治区级一流本科课程3门。现有自治区级教学名师1名,自治区级教学能手1名,获自治区级教学成果奖3项。组织学生参加中国大学生计算机大赛、全国大学生电子大赛和中国教育机器人大赛等,获得国家级特等奖2项,一等奖6项,其他省部级奖项125项。
在科学研究方面,学院现有智能农业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新疆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省部级科研平台,先后主持参与国家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自治区重大科技专项、重点研发项目等各级各类科研项目80余项,获自治区科技讲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近年来发表论文26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4项,获得计算机软件著作权80余项,地方标准11项。